AI機器人現“井噴”,什麼時候量產?
繼華爲手機、華爲汽車、華爲昇騰芯片之後,華爲又偷偷幹了一件大事,而它也將顛覆一個萬億賽道。
美国总统选举 前官员预测「5种可能」网投票一面倒
那就是近期華爲推出的全球首個搭載華爲鴻蒙的KaihongOS人形機器人。該機器人是基於人形機器人的萬物智能互聯繫統,還擁有17個自由度,配備雙攝像頭和兩個計算系統,開源的鴻蒙版本還支持圖形化編程和高級編程語言,滿足編程需求。
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科技圈炸開了鍋!要知道,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遠低於汽車,但其應用卻非常廣泛,需求量有望超過汽車!因此,機構一致樂觀地認爲這是一條遠遠超越汽車的賽道,市場規模可能超過1.6萬億美元。
除了華爲,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深蘭科技在近期舉辦的”2023年度渠道建設大會”上,也正式發佈了其最新研發的全球首款大模型輪腿式家用AI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具有自主意識,能與人互動聊天、回答提問;能瞭解人體健康狀況,並給予個人生活方面的建議;能陪老人購物買菜,能陪孩子學習,能給人做出行的行程安排,瞭解航班情況,並給予提醒…
同樣的,小米、小鵬、科大訊飛也陸續發佈了AI機器人以及研發進度,這個賽道可謂不熱鬧。
霸氣 總裁
產業規模快速擴大,賽道格局逐漸明瞭
準確的說,”機器人(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捷克作家恰彼克創作的劇本《羅莎姆萬能機器人》中,其本意是做工的人、幹活的人或人類的助手,誕生至今,也只不過百年而已。
儘管”ROBOT”一詞是20世紀之後的產物,但人類打造”機器人”的夢想,其實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之久了。早在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一篇中,對於工匠偃師進獻給周穆王的”能倡”的表述,大概就代表了我國先民對於”機器人”的最早認知。可見,中國人對於機器人的探索和追求,自古就有且從未停止過。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我國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的迅速壯大,我國的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集中爆發期。尤其是”十三五”以來,隨着國家對於AI技術應用創新、場景落地和商業化上的重視,作爲AI主要載體的機器人,其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機器人產業整體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駐奈及利亞前公使楊文昇 偽造賓客名單詐領館長交際費遭起訴
從市場前景來看,根據2022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發佈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的預測,至2022年底,全球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其中中國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全球佔比約33.9%,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產業發展前景整體向好。
在2022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主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就明確指出,近幾年來,核心零部件協作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賽道,正在成爲國內機器人產業聚焦和社會資本關注的熱點。
從融資市場來看,目前獲得融資的企業,主要分佈於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其中,逐際動力、鐳神智能、天創機器人均完成了過億元大額融資,總融資金額超5億。
另據中國機器人網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8月-9月,機器人領域就發生42起融資事件,披露融資總金額超20億元。況且,這項統計只計入了像高仙、蔚藍這樣主打機器人及相關應用業務的國內企業,而像AI四小龍、深蘭科技這樣主營業務較爲多元的AI企業,還不計算在內。
可見,在市場牽引及政策引導作用下,我國機器人產業投融資持續活躍,機器人領域初步形成了產業和資本聯動發展的格局,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大。
產業發展現窗口期,藍海市場日趨明顯
正商实业:2024年票据自11月24日起暂停买卖
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額構築美好生活新圖景,迫切需要新興產業和技術的強力支撐。而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在以AI、生物智能等爲代表的新技術的不斷加持下,機器人產業也正迎來技術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目前,國內機器人產品根據用途,大致分爲工業(生產用)和服務(生活用)兩大類。其中,工業機器人主要以新興技術重要載體和現代產業關鍵裝備的身份出現,主要起引領產業數字化、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的賦能作用。這一類機器人由於應用場景比較特殊,所以與普通消費者關係不大。
而服務機器人則是以人類日常生活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助手的身份出現,這類機器人直接面對大衆用戶,主要爲個人或家庭提供各類服務,爲的是提升人們生活品質。
走入「花園練習」,窺見未來感生活:匯聚重磅音樂人、藝術團隊與瑜珈市集,12日松菸盛大展開
超級合成系統 哇哈哈八寶粥
鬱雨竹 小說
從產業規模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臺,比2021年增長68%;服務機器人產量921.4萬臺,比上年增長47%。可見,從產量上來看,服務機器人佔了絕大多數。
蓝白脱轨对撞 奢谈联合政府
如按應用場景分類,服務機器人又大致可以分爲商用和家用兩大類。其中,商用機器人主要是以服務工具形式出現,應用場景以公共場所爲主,如送餐機器人、客服機器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家用機器人則主要是以家用電器形式出現,應用場景集中在家中,有不少智能家電也可以稱之爲機器人。
让订单农业更好促进产销双赢(话说新农村)
模拟约会之反派的结局只有死亡
若單就家用機器人而言,又可按照應用場景,大致分爲功能型機器人和陪伴型AI機器人兩種。目前,已經成功上市銷售並佔據主要市場份額的機器人,大都屬於功能型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消毒機器人等,都屬於這一類。
由此可見,目前國內的機器人市場,除去生產用機器人以外,產品主要集中在商用機器人和家用功能型機器人這兩大領域,市場競爭也較激烈,而家用陪伴型AI機器人產品則比較稀缺,基本屬於尚未大規模開發的藍海市場,像前文所提深蘭科技推出的輪腿式家用AI機器人,就屬於這一類。
都柏林国际旅展 台湾馆展风情
AI機器人現”井噴”,產品研發以”人”爲本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也是全球範圍內,迄今爲止,有關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最重磅政策。
秋光拾得
不同於工業機器人的重”工”,人形機器人在功能設計和應用上更偏向”人”,不僅要具備執行機械任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自主感知、智能交互等AI能力。這意味着,從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不只是形態的差別,更是技術路線的躍遷。
對此,達闥機器人創始人、CEO黃曉慶表示:”這是全球第一次由政府真正出臺的,有整體規劃、明確目標和切實辦法,而且落地到了具體細節的,聚焦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
業界預計,在這一政策牽引下,人形機器人即將進入發展快車道,並最終將成長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之後,又一片顛覆性的”超級藍海”。
在時代洪流中,決定命運的,往往不是資源與能力,而是理念與方向。
近一兩年來,全球各路玩家包括AI企業、科技公司等,已經紛紛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並推出相關產品。如2022年8、9兩月,小米和特斯拉就分別發佈了具備雙足運動能力的機器人”鐵大”(CyberOne)和AI DAY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初,挪威機器人企業1X Technologies推出一款擁有兩臂、兩眼和四輪底盤的機器人”EVE”,並計劃於OpenAI合作,將生成式AI技術應用於機器人功能的升級迭代;8月,智元機器人也發佈了融入WorkGPT AI大模型,具備自主感知能力的雙足機器人遠征A1。
陆系手机新品齐发 概念股点火
而最近的就是10月底,深蘭科技正式發佈的搭載硅基知識大模型的輪腿式家用AI機器人”蘭寶”。據知情人士透露,”蘭寶”不僅可以通過與用戶互動而不斷自我成長,進而形成自己的心智判斷、邏輯思維以及習慣,同時在特定算法的加持下,還能在減速帶、臺階、斜坡等各種複雜地形上像人一樣的行走,並輕鬆完成相應動作,靈活性和機動性俱佳。
據悉,在今年8月16日舉行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包括優必選、達闥、追覓、宇樹等在內,有不少於 10 家機器人企業公開展出了他們的人形機器人產品,整個賽道正逐漸迎來井噴狀態。
快撑不住 强制车险 每单将多提30元准备金
正如深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海波在發佈”蘭寶”時所說,未來是人機共存的時代,未來也屬於用好人工智能的企業。”機器”是工具裝備,注重的是規模化,強調的是精確,而”人”是人工智能,注重的是有思想,強調的是個性化,因此把機器人看成是”機器”還是”人”,不僅將決定機器人產品的開發路線,也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最終走向。
他還指出,AI企業一開始所瞄準的客戶羣體,其實也就決定了企業是把機器人看成”機器”,還是看成”人”,作爲一家業務長期聚焦在B端和C端用戶的企業,深蘭此次所推出的AI機器人產品”蘭寶”,從一開始就是被當成”人”來開發的,而成熟大模型技術的引入以及軟硬協同的研發思路,不僅錨定了以”人”爲本的機器人開發路線,同時也成爲衡量一家企業機器人研發水平的重要標誌。
公私立儿少机构安置费悬殊 陈时中:会建立分级分类制度
而在今年10月24日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不僅發佈了星火認知大模型V3.0,更帶來了大模型+具身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創始人劉慶峰表示,這款人形機器人基於去年發佈的機器人超腦平臺AIBOT,把認知智能、運動智能和具身智能的多模態感知能力相結合,讓人形機器人具備了複雜地形行走、開放場景尋物、複雜任務拆解等一系列高階能力。
下一步,他們還將以人形機器人爲牽引,來推動‘視覺-語言-動作’多模態具身大模型,能夠更好的助力機器人腦力升級。
用飲食支持台灣農業 大侑貿易引進Vitamix在家輕鬆做健康料理
的確,全球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着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而國內隨着工信部正式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的出臺,也將爲整個AI機器人產業帶來井噴發展的”東風”。一些具有深度學習、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術的企業不斷努力突破,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加持的機器人大爆發也迎來”奇點時刻”。
當然,趨勢一路向好,但挑戰也同樣空前巨大。目前AI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還存在一定侷限,比如系統集成門檻高、算法開發困難、進化能力匱乏、硬件選型和適配困難、上下游生態不完善等問題限制了機器人生產力的釋放。
同時,AI機器人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與處理,對數據的安全與隱私保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普及和應用也勢必會涉及法律和倫理問題,對於全社會而言,能否完善相關法律和倫理準則,保障社會穩定和人類權益,將是一個很難迴避的挑戰。
但正視問題本身,其實就是找尋答案的最佳路徑,我們還是要對中國AI機器人發展持樂觀態度,畢竟芯片這麼難的問題也能解決呢。
台塑生醫董座王瑞瑜專訪/跨步拚千億營收 強化三生三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