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封面新聞
心梗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快、死亡率高,秋冬季節更是心梗高發季。心梗危險時刻我們該如何去做?11月20日“心梗救治日”,四川省衛健委和四川省疾控中心聯合推出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急救指南公益宣傳視頻,一起跟着視頻來學習吧。(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來源:封面新聞
心梗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快、死亡率高,秋冬季節更是心梗高發季。心梗危險時刻我們該如何去做?11月20日“心梗救治日”,四川省衛健委和四川省疾控中心聯合推出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急救指南公益宣傳視頻,一起跟着視頻來學習吧。(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獻血是否會增加感染新冠風險?感染新冠後能不能獻血?是否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國家衛健委發文解答。
未感染新冠的人羣,獻血是否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一個健康成年人獻血不超過自身總血量的13%,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一個健康成年人的總血量約佔體重的8%,如果50公斤的人獻血200或400毫升,即佔自身總血量的5%或10%,體重重的人佔比會更低。另外獻血是採集人體的外周血,獻血後肝、脾、肺等儲血臟器中的血液會迅速補充至外周血中,恢復循環血容量。
因此獻血並不會影響健康,也不會增加感染風險。
感染新冠後符合什麼條件可以獻血,對獻血者健康是否有危害?
對於曾感染新冠的無症狀、輕型和普通型感染者,發燒、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完全消失後一週,且最後一次核酸或抗原檢測陽性7天后就可以獻血了。如果是重型或危重型的感染者,則需要康復6個月後才能獻血。
這個標準與國際上有關新冠病毒感染後延遲獻血的要求,以及現行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者延遲獻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不會對獻血者健康造成危害。
曾感染過新冠的獻血者,所獻的血液是否安全?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不會經輸血傳播。目前爲止,全球尚沒有新冠病毒通過輸血途徑傳播的報道。血站會嚴格採供血管理,確保感染者康復並經過一段時間的健康觀察後再獻血。
因此,曾感染過新冠的獻血者捐獻的血液是安全的。
說到類風溼關節炎,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以關節受累爲主的疾病,在人羣中並不罕見。而且男性在這種疾病上的發病率,要明顯比女性高出許多。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防治也很重要,疾病越是拖延,對關節造成的損害就會越大。
所以,針對類風溼關節炎的規範治療,是大家值得好好去學習的。那麼。對於病情程度不同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進行規範化治療呢?不想關節受累,這4個方法需儘早學會。
1.心理治療
很多患者在初次接觸這種疾病時,年齡還比較小,所以對疾病的認知不是很成熟,通常抱有畏懼的心態,覺得自己患了這種疾病,就沒有治癒的可能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說類風溼關節炎在治療的週期方面,會長於一般的關節疾病,但是並不是說這種疾病就無法被治癒。
所以,在早期的治療方面,應該先從患者的心理治療開始,讓患者對自己有信心,對疾病的治療也要有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患者配合醫生指導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2.一般治療
一般治療主要是以物理調節爲主,因爲關節受累以後,不能夠像正常狀態一樣進行關節活動,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注意休息,對關節進行合理呵護,可以採取關節制動的方式。在關節的炎性因子還沒有被完全清除之前,患者都應該注意休息,這樣的治療方法,對於後續的治療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3.藥物治療
藥物是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主要手段,但是大家不要覺得,藥物對病情有效,就可以隨意使用,這是不對的。
用藥也必須有依據,在治療時要嚴格遵循個體化原則,常見的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慢作用的抗風溼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等,這些藥物均可以對類風溼關節炎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藥物的劑量、使用週期,以及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大家也要心知肚明,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有規律的進行。
4.外科治療
鳳梨反擊馮語婷扯出前女友罔腰 她曬挨罵對話截圖嘆很累:我已經從良了
對於使用藥物依然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手術治療,手術可以對關節部位,特別是類風溼因子以及損傷了的關節面進行修復,繼而緩解患者的疼痛以及關節活動障礙等。
但是,手術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還必須充分評估患者的病情,採取個體化的手術方案。術後也需要注意,注意關節的防護,這也是預防疾病復發的有效手段。
【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慕秋,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郭代紅:提升醫院藥學人員藥物警戒意識,促進臨牀安全合理用藥
絕世小神農 小說
10月21—22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藥物評價專業委員會在南京舉辦“第五屆全國臨牀用藥風險監測與防控學術會議”。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藥物評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主任藥師郭代紅致辭並做了“基於信息化藥物警戒(PV)系統的臨牀用藥評價及風險預測研究”的專題報告。
“藥物評價是指全面、系統收集藥物臨牀研究與使用證據,嚴格綜合評價藥物用於疾病預防、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和適用性活動。其中安全性評價是通過評價正常用藥情況下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嚴重性、關聯強度、因果關係等,獲得更爲全面的藥物安全性信息。”郭代紅指出,衆所周知,藥物的上市前臨牀觀察存在研究時間短、受試者數量有限、納入人羣條件構成不全面等侷限性,必須通過開展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工作,對上市後藥物應用進行持續的監測評價,以及時發現潛伏期長、發生率低的不良反應,並獲得老年人、兒童、孕婦、嚴重疾病、特殊類型的疾病患者等人羣中用藥的安全性信息。
特殊气体出货活络 晶呈科前三季EPS 4.47元、年增159%
郭代紅說,2019年版《藥品管理法》明確提出國家實施藥物警戒制度。她解釋,藥物警戒(PV)是發現、評價、認識和預防ADR或其他任何與藥物相關問題的科學和活動;ADR監測工作是PV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ADR數據的數量積累和質量提升,能夠爲ADR自發報告數據挖掘利用,並進一步爲開展臨牀用藥主動監測評價與風險預警提供有效支持。
郭代紅指出,在ADR監測工作中最常用的監測方法是被動監測,但無法獲得準確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而主動監測由於程序相對繁雜、納入樣本量少且花費巨大也難以大規模開展。近年來隨着信息化介入與人工智能技術支持,圍繞醫療保健真實世界數據挖掘,開展基於大數據的臨牀用藥風險信息化主動監測評價的相關研究已日趨增多。
“自2016年12月7日美國《21世紀治癒法案》批准利用真實世界證據(RWE)取代傳統臨牀試驗進行擴大適應症的研究,RWE逐漸受到世界多國藥監部門的認可,併成爲藥品上市後評價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郭代紅解釋,真實世界研究(RWS)是指研究數據來自真實的醫療環境,反映實際診療過程和真實條件下的患者健康狀況的研究。其研究內容涵蓋藥品監測評價、藥品監管決策、醫保政策制定、治療方法創新等,對臨牀相關數據信息的完整性、數據質量、樣本量、研究設計等有較高的要求。”
郭代紅指出,隨着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藉助人工智能的輔助支持,基於電子醫療信息數據深度挖掘開展的大樣本真實世界藥物監測評價研究,能夠更加高效精準的提供藥政監管部門和臨牀決策更有價值的可靠數據,更好的促進臨牀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2022年7月27日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用藥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藥水平的通知》,要求強化ADR監測結果分析及處置、及時研判用藥風險並反饋臨牀;即強調應該儘可能挖掘並利用好ADR監測數據,以實現用藥風險的監測、識別、評估和控制。2019年4月3日衛健委發文《關於開展藥品使用監測和臨牀綜合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相關單位因地制宜開展藥物綜合評價工作,基於ADR監測、藥品臨牀應用等真實世界數據(RWD)開展研究。”郭代紅認爲,這些國家政策層面釋放的信號,激勵並極大促進了基於醫療機構電子醫療數據庫信息開展藥品風險信號數據挖掘的大樣本RWS應用與發展。
據悉,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藥物評價專委會系2016年8月批准成立,集中了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院校的醫院藥學、臨牀醫學、臨牀藥學、循證藥學、藥物流行病學、藥物警戒學等相關領域傑出專家學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較高的行業內影響力。自成立以來,已先後舉辦四屆全國臨牀用藥風險監測與防控學術研討會和三次國家級繼教培訓,召開了20餘次ADR自動監測、藥品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臨牀重點藥物評價專項研討/培訓/學術交流等區域性會議。基於主委單位的優勢學科支持,依託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平臺創設的可持續“臨牀重點藥品的使用監測和評價專項”課題,助力委員單位藥師深化藥物監測評價研究與實踐,凸顯了該專業委員會的專業特色和持續升級趨勢。目前該專項課題已經連續實施三年,共有32人次獲得該專項委託/申報分課題及定向資金支持;其中2021、2022年度分課題經過全流程規範組織審評,已有17項結題,通過率爲94.44%。經該專業委員會推薦,《基於臨牀用藥風險防控技術的真實世界智能藥物評價系統研發與應用》獲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2020年醫學研究創新二等獎,《基於多網系的信息化PV系統構建及用藥風險監測評價轉化應用》獲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2023醫學科技二等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年少有爲,晚年有爲”,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還保持着這些習慣,那麼他的晚年,就不會過得很開心了。
到了50歲,已經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了:
一方面是心情,如果你的情緒不斷被影響,從負面情緒轉化爲情感障礙,比如對生活失去熱情,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總是抱着悲觀的態度,就需要警惕了,時間長了,還會增加抑鬱症的機率,不利於身體健康。
但如果一個人患有“四高”,就是所謂的“四高”,就是“四高”,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與病魔抗爭,感覺自己命不久矣,那麼這個人的晚年,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哪怕他賺錢很多,但如果他的精神狀態不好,也會影響他未來的幸福感。
涓婃捣鍦熸媿涓ㄤ繚鍒╁彂灞�14.88浜垮厓绔炲緱鏉炬睙鍖烘礊娉鹃晣鍦板潡 婧环鐜�7.12%
一位每天都在抽菸喝酒的50歲男人:
有些人覺得,人生在世,只求快樂。如果您從小就有抽菸喝酒的習慣,50歲後仍經常與菸酒爲伴,而且,已成癮,那您就需要警惕了。
首先,你的體能會大打折扣。在 WHO中,煙和酒被列爲第一類致癌物,對人類和動物都有很大的危害。
人體長時間暴露於這種物質會導致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肝癌等多種腫瘤的發生。在此也要指出,就算不主動抽菸,被動抽菸的人,也不會因抽菸而減少患上多種疾病的危險。特別是孕婦,老人,小孩等,更應避免接觸。
缇庢柟璋冩煡鏂板啝鐥呮瘨婧愬ご 闄嗗浜ら儴濂夊姖鍏堟妸鑷瀹為獙瀹ゆ煡娓呮
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要儘早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
想要安享晚年,最重要的就是身體,沒有了身體,一切都是浮雲。因此,但願你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抽菸喝酒,戒菸,戒酒;
腎臟是中年男性除了心臟以外最需要保養和調理的器官,但生活中恰恰相反,男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的飲食習慣無時無刻不再在摧殘腎臟,長期以往的忽略會導致腎臟壓力越來越大,尿酸會越來越高,輕則出現痛風,關節結晶,重則會導致尿毒症腎衰竭等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堅持降酸維護腎臟,一日三餐除了要少攝入高嘌呤食物以外,還需多吃一些風定維素來輔助調節,它可以通過抑制肝臟內的黃嘌呤氧化酶活性來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從而快速根除痛風和消除痛風石。長期補充風定維素可以溶解痛風石、降低尿酸濃度,達到緩解關節疼痛、逆轉痛風的關鍵表現。像已經出現尿酸濃度升高,痛風和痛風石出現以及關節疼痛等表現發生的男性,都必需來補充保養,而平時經常應酬喝酒、尿酸較高、以及存在關節問題的人羣也需要進行預防,同時在這期間我們也需要做到忌酒忌海鮮內臟等發物,杜絕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這樣才能保護腎臟,重拾自信。
在睡覺方面,有很好的規律和高質量的睡眠;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保持健康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以積極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當然,適當的鍛鍊也是必須的,不過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鍛鍊要比靜坐健身對身體更有好處。
鏋緳锛嬫10C鎴樻満閮藉嚭鍔� 瀹冪粌鍔熷弽鍒跺嵃搴-400闃茬┖绯荤粺
健康是吃出來的,堅持“2多2少”飲食“原則”,身體或許更健康
合理飲食是體質健康的重要保障,正如俗話所說:“民以食爲天”,而搭配均衡、營養豐富的膳食既能夠提供人體生理活動必需的物質能量,同時,也能夠讓機體運轉得更爲順暢。
但同時,不恰當的飲食習慣也可能成爲多種疾病的直接誘因,例如,現代中老年朋友之所以飽受“三高”類病症的困擾,就與每日餐飲脫不了干係。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就要從飲食開始,這“2多2少”原則要記牢,或能越吃越健康。
一、飲食應有這2多
1.多吃點粗糧
古人曾說:“食不厭精”,這是因爲在物質條件尚不發達的過去,精細的糧食口感更好、色澤也相對更美觀。但到了現代社會,大部分朋友不必再爲一日三餐的“量”發愁,而往往會在“質”上面予以更多關注,此時,粗糧便再次進入了大衆視野。
相較於精加工的米麪,粗糧保留了更多膳食纖維與維生素成分,這些營養素對消化代謝與腸胃蠕動都有很好地改善效果,有長期便秘或是腹瀉困擾的朋友,可以嘗試多吃此類食物來幫助改善。而且,粗糧往往能夠提供更強烈的飽腹感,這對處於減肥減脂期的朋友而言,也頗爲重要。
2.多吃點肉蛋奶
近年來,素食主義在大衆之中有了頗爲流行的趨勢,很多朋友出於健康與經濟因素考量,會刻意減少食材中葷腥之物的佔比,並希望以此削減體內淤積的溼氣,讓身心更爲舒暢。
然而,肉蛋奶中的蛋白質、礦物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成分,都是維持機體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倘若長時間不加以補充,不僅自身骨骼健康會受到影響,還可能出現精神不振、體力不支等諸多負面效應。因此,每日將肉蛋類食物的補充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對您或許更有幫助。
二、飲食還需這2少
1.少吃醃製食品
酸菜、泡菜、生醃等醃製類食品雖然具有獨特的口感與風味,但此類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卻可能滋生出大量的亞硝酸鹽以及苯並芘成分,這對食道以及消化道健康都頗爲不利。此外,鹽分含量過高的醃製食品還可能成爲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徵的潛在誘因,中老年朋友應當格外警惕。
2.少吃油炸類食物
經過高溫處理之後的食材往往具有更爲獨特的酥脆口感,能夠帶給人們口舌上的愉悅。但這種愉悅的背後,卻可能會增加肥胖超重、血脂異常以及患上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高油、高脂的食物不僅是身材管理的天敵,同時也是肝臟硬化、血管粥樣硬化的誘因。若您不想年紀輕輕就被高血脂找上門,最好儘量採用水煮、白灼、清燉等相對低油的烹調手段來製作美食,這樣或許更能凸顯出食材本味,也能更健康。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你是否常常會覺得自己所遇到的事情,總是不受自己控制,總是朝着一個既定的方向行進?
你是否常常覺得冥冥之中有一隻命運之手在控制你的行爲?
如果是的話,那今天的討論勢必會讓你對一些事有着更深的瞭解。上述所說問題和一個詞息息相關,那就是潛意識,什麼是潛意識呢?
潛意識或稱無意識,目前學界對其有兩類認知:第一個是認爲潛意識本身是主體認知外物客體結構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
如果你有這兩種特徵,證明你正在被潛意識的力量操控,請制止它。
是一種我們主觀未曾注意某件事物之前的一種提前認識,一種未被意識到的認識,他處於心理學觀點的“認識域”以下而未被提升。
第二個是潛意識是自我人格結構中的一種意識理念,其與意識相對立,他由“認識域”的潛意識相阻隔,而對意識與主觀意向帶來影響和衝擊。
說到潛意識,那一定會談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系統提出潛意識理論的早期人物。
弗洛伊德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他把人的意識比作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是能被人看見的意識,但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在水面之下的冰山則是不易被人看見的潛意識,通常指人們被壓抑的慾望。
在水面到進入水面的那一節,若隱若現的冰山,則是前意識,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們才能看見的意識。
弗洛伊德以潛意識理論爲根基,提出了更多有關自我的理論以及夢的解析。而在此之前,人們通常會把意識與心理劃等號,弗洛伊德的理論無疑是向傳統的心理學扔下了一枚炸彈。
潛意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並不陌生,很多人也會用到這個詞語,但是我們真的懂潛意識嗎,我們知道它的作用原理是什麼嗎?我們知道潛意識通常會出現在哪裡嗎?
如果你有這2種特徵,證明你正在被潛意識的力量操控。一是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的身上重複發生,不是你不走運,二是潛意識的暗力量正在“操控”着你。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女性朋友們,你們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總是會愛上渣男,之前的每一任都有出軌的行爲。爲什麼你總是會愛上渣男呢?
爲什麼你之前的每一任都出軌呢?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潛意識中尋找到答案。請你仔細想一想,你之前的每一任是否都有共同的特點?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之前的每一任都出軌,我詢問了她之前每一任的特點,發現她之前的每一任都很愛喝酒且不着家。
而在我詢問她父親的情況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她的父親和這些前任都一樣,愛喝酒且不着家。她非常疑惑,她明明非常討厭父親,怎麼每一任的選擇都是這樣的呢?
其實這很好理解,我的這位朋友從小不被父親重視,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愛更是少之又少,在她的心目中,她的父親已經變成了一根刺,時時刻刻戳在她的心尖上。
可是在她的潛意識中,又非常渴望得到父親的愛,所以她會不由自主的在每一任的身上尋找父親的影子,補償她童年缺失的愛。
她的這種潛意識是她未曾覺察到的,時時刻刻影響着她對於另一半的選擇,儘管她已經在儘量避開父親的那種類型了,但是她無法逃脫,好像命中註定。
第二種特徵是“心想事成”,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會發現事情總是朝着我們既定的方向走。
舉個例子,今天你一早起來,感覺心情很糟糕,你心想“真是糟糕的一天啊”,然後你起牀,發現怎麼也找不到手機了,出門的時候摔了一個“狗吃屎”,去了公司上班,但是被老闆批評了。這些,都在印證你一早所說的那句“真是糟糕的一天啊”。
是不是很神奇呢。其實這依然是潛意識在作祟。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個體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能夠通過前意識進行溝通,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積極的意識活動被潛意識接受以後潛意識讓它成爲實現目標的動力;消極的意識活動被潛意識接受以後潛意識讓它成爲活動的阻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潛意識是意識的根本動力“每一個意識的內容都具有一個序言性的潛意識階段”。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呢?
所以,關注自己的潛意識吧,運用得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文獻
歷經近三個月治療,胎齡26周、出生時只有690克重的一名“巴掌寶寶”日前從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健康出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18日從醫院瞭解到,嬰兒出院檢查時各項指標全部合格,體重增至3100克,糾正胎齡爲39周。
“我把寶寶從媽媽肚子裡抱出來時,他還沒有我的手掌大。”寧大一院外灘院區產科主任醫師宣榮榮回憶,男嬰是7月中旬剖宮產出生,體重只有690克,“當時媽媽孕齡26周,但由於重度子癇前期併發胸腹水、低氧血癥,肝腎功能受損,全身水腫,繼續保胎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提前剖宮產。”
寶寶出生時的情況很差,無自主呼吸、心率慢、反應差,新生兒評分只有2分(正常8分以上)。出生後,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用保鮮膜包裹住寶寶,轉至新生兒科搶救。
兒科主任醫師李志飛介紹,胎齡不滿28周的新生兒稱爲超早產兒,由於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等各系統都不成熟,易出現併發症,救治難度很大,“任何一個危險因素,對這樣的寶寶來說都是‘生死考驗’,救治、護理的每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比如氣管插管,太深會導致氣胸,太淺容易脫管。”
澎湃新聞了解到,男嬰剛出生時只能通過鼻飼管“喝”母乳,每頓喂0.5毫升,隨着消化功能增加,奶量逐步增加,出院時每頓能喝50毫升。住院期間,通過呼吸支持、溫箱保暖、24小時專人照料等,男嬰的生命體徵、餵養標準、體重等逐漸達到出院標準。
經新華社和中國足協的確認,武磊已經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隨着中國球星武磊、NBA球星杜蘭特,意大利國腳魯加尼,中甲球員多利,中國重劍隊3隊員確診新冠病毒,世界範圍內體育運動員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50人。
在外人看來,運動員本身肌肉發達,身體素質更好,屬於免疫力更強的羣體,怎麼對新冠病毒也沒有抵抗力呢?當他們被感染後,這個病毒究竟又會對他們的職業生涯以及生命健康產生何種影響?
爲此,我們邀請了三位醫學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孫劍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外科王健副主任、前國足隊醫嚴誠,三位專家將爲我們從多個角度解答以上問題。
推薦閱讀
歐洲病毒不堪一擊?武磊10小時”絕殺”新冠 真相來了
西北望看臺:國內外對新冠病毒的診斷標準是一致的麼?
孫劍:是的。
西北望看臺:運動員已經有不少人確診了,是不是從側面說明身體素質更好的人對新冠病毒也易感染的?
孫劍: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很強,而且全新的病毒,所有人對它都沒有免疫力。運動員跟普通人相比,更多是肌肉的發達,但這並不代表免疫力就比普通人強。
王健:人體對於新冠病毒幾乎沒有免疫識別,所以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一般人羣,我們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機體不認識它,就不會有防疫能力。就好像保安發現他是壞人,就不會放他進去,但是如果從來沒見過這個人,就是會忽視他,從他的外貌看不出他,就會放他進去。
西北望看臺:目前有一些運動員,比如意甲的魯加尼,西甲的曼加拉在確診後都是無症狀,這是怎麼回事呢?
NBA爵士隊球員戈貝爾
孫劍:這些確診無症狀或者輕症的患者,依據我的分析,一是發現得早,二是沒有什麼基礎疾病,運動員又是健康的人,所以當他們確診之後,就很輕微,自愈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王健:免疫系統有個識別和反應的過程,如果識別的特別快特別早,可能就會在病毒繁殖之前識別出來,產生抗體,可能症狀就很輕,大部分運動員的症狀不會特別重。但假如是重症的時候再識別、再反應,他這種免疫反應會非常的強。
簡單地說,在打仗的時候,如果對方來了十個人,這個廝殺的慘烈程度會比較輕,但是對方要來一萬人,我也要出一萬人,廝殺完以後一共損失了兩萬人,這個程度就比較重了。
西北望看臺: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運動員的免疫系統更早更快地識別,避免轉爲重症呢?
王健:這個病毒是一個全新的病毒,現在誰也說不清楚,這個暫時回答不了。
西北望看臺:目前新冠病毒按照臨牀診斷分型有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這四種,判斷標準是什麼?
ほしなが一人でシてたので。 (スター☆トゥインクルプリキュア)
孫劍:輕症的判斷,主要臨牀表現有低燒,咳嗽,並且肺部有炎症,肺部是否有炎症還需要通過做CT才能得知。重症患者,主要看他們的氧飽和度,如果低於93%就是重症。
一般表現爲呼吸困難,呼吸的頻率要比正常人要加快,氣不夠用,呼吸急促,次數增多,正常人一分鐘是呼吸15次,在20次以內,重症患者要達到30次左右。
王健:有些人沒症狀,但他肺部也是有問題的,你肺部掃描出來是有炎症反應的。有些人他是陽性,但是肺部掃描一點問題沒有,目前這個病毒的表現太複雜了,我們對它的認知還不全面,因爲它的表現類型多種多樣,規律性不強。
西北望看臺:如果是無症狀,且肺部沒有炎症,是不是就意味着沒啥大問題?
孫劍:目前有些患者無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沒事,除非是做了CT檢查,確認肺部一點炎症都沒有,否則憑藉主觀判斷和外在的症狀表現,是不太準確的,而這也判斷不出有沒有炎症。確診患者只是核酸呈陽性,但不代表每個確診的人都做了CT。
王健:只是說明我們的免疫反應弱一點。這個也是說不清楚的,有一部分人會轉成重症,也有一部分人就一直是無症狀的,最後可能痊癒了,這都有可能。現在處於沒有足夠資料能夠說明它規律的一個情況。和之前的SARS可能是類似的,到最後因爲病人的數量逐步減少,可能也不會有最終的結論。
西北望看臺:對於確診新冠病毒的運動員來說,要怎麼樣才能恢復呢?恢復期大概多久?
孫劍:無症狀和輕症的患者一般自己就可以恢復,不治療也能好,期間也可以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比如經常推薦的利巴韋林、阿比多爾等。但這些藥物對新冠病毒究竟有沒有作用,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目前還沒不得而知。通過自愈恢復的患者,平均恢復期大約是兩週。
王健:靠自愈,自身免疫力是其中的一部分,自身的肌體,我覺得是肌體所有的器官系統都參與到和病毒的適應過程中去。有些內臟器官,病毒感染以後會不會給它帶來一些損壞,都是需要各個器官去自我平衡和調節的。同時,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的病情,我們應及早地進行干預治療,對於病人的痊癒是最好的。
西北望看臺:在確診之後,運動員自身免疫力會不會比常人更能抵禦新冠病毒呢?
尤文球員馬圖伊迪
王健:首先,不是所有的運動員都可以早期實現免疫識別,在病毒量比較小的階段,免疫系統能更早識別的話,就能更早地消滅它。假如錯過了這個時期,一旦病毒量非常大了,同時運動員的免疫系統又非常強,這個時候是更糟糕的事情,運動員的反應會非常的強烈。
很多病人出現重症,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炎症風暴”。“炎症風暴”就是炎症反應的細胞太多了,人的反應部位太多了,整個肺都在嚴重反應,運動員的結局會有更差的可能。
脚才刚采地就瘫软昏迷 4工人地下自来水管4工人沼气中毒2人命危
這爲什麼我們看到一個健身達人,身體素質也很好,同樣也會重症死亡,按理說他的免疫系統也是很好的,但是到最後這反而成爲害他的一個不良因素。
嚴誠:儘管運動員是身體強壯,但不同時期的運動員,他自身的免疫力是不一樣的,他也有虛弱的時候。
就比如比賽結束後,球員的免疫蛋白消耗是最厲害的,下來後他的身體是極其易感染,比普通人的免疫力還不如。如果這時候還出去瞎玩,去夜店去酒吧,恰好又碰到一個攜帶者,球員立馬就感染了。
西北望看臺:確診後的運動員,身體痊癒之後會不會有後遺症,會不會影響未來的職業生涯呢?
中甲球員多利
孫劍:新冠病毒對於輕症和無症狀患者,談不上損害,對肺、肝臟、腎臟的損害很輕微,也不會留下後遺症,好比感冒一樣。
但對於重症的人,肺部會有炎症,纖維化。簡單理解就像手被刀子割到後留下疤痕,肺部也是一樣,纖維化就是肺部留下疤痕,然後形成一些疤痕組織。進而導致肺功能比正常人更差,同時有可能會引發肝臟、腎臟的問題。
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會加速病情的惡化,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嚴誠:以前得了非典,肺部變得像棉鬍鬚一樣,稍微動一下球員就喘得特別厲害。之後走路都不行,跑步更不用說了,一上場就到了。重症的話運動能力下降是肯定的,至於下降多少要看肺部纖維化的程度以及實變的多少。
不同症狀對運動員的影響
西北望看臺:切爾西球員奧多伊確診之後,在家隔離還堅持踩單車鍛鍊,患病期間這樣的鍛鍊行爲可取麼?
奧多伊
孫劍:確診後的患者,是可以進行一定的鍛鍊,但不建議劇烈運動,一定要做好適當的休息。
王健:這個病毒不單單是感染肺部,它能感染內臟所有器官,在以往的病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是多器官受損的,這種多器官受損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功能,這時候進行劇烈運動就會造成身體的超負荷。
其實和流感差不多,爲何流感的時候要多喝水、多睡覺、多休息,這個新冠肺炎和流感在病理學原理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對於患病的運動員也是需要多休息、多飲水,多進行支持治療,而不是進行這種超負荷運動。
西北望看臺:如今許多運動員也感染了,這也給普通人敲響警鐘,新冠病毒的預防還不能掉以輕心,對於大衆而言,目前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預防被感染呢?
孫劍:由於這個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只有把呼吸道的途徑阻斷,纔能有效地預防。戴好口罩,尤其在密閉的場所,人與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候(一米以內的),都必須戴好口罩。球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也一定要戴,要時刻跟人保持距離。
當然如果是在家裡、在空曠無人的場地,自己去散步、跑步之類的,可以不用戴了。
西北望看臺:3月12日,鍾南山院士說了如果世界各國重視,疫情有望6月結束,這個時候對於已經居家許久,長期沒有到室外進行運動,比如踢球、打球之類的民衆,在恢復這些運動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麼?
跨海專訪/MOVING太操 韓孝周驚曝無法進食 趙寅成1理由不拍了
王健:首先還是不要有聚集性活動,不要開展羣體性活動,你要鍛鍊你自己鍛鍊就行了,在空曠的地方你可以不戴口罩,這都沒有問題。
不滿外傭用廚房搞到似打仗 僱主反遭網友批評:自己已太亂似戰場
但是如果到人比較多的地方,一定要戴口罩。第二個是從運動的角度來講,你可能居家時間太長了,肌肉可能會有一些萎縮,整個運動能力是下降的,一開始運動時要注意運動量的控制,從少到多、逐步地適應,避免發生運動的損傷。
紀錄片主角之一威廉氏症彥廷(左)因音樂翻轉一生,現在愛打爵士鼓。 記者林俊良/攝影
罕病基金會成立廿週年,幫助過一萬六千多個孩子,「翻轉罕見人生」紀錄片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願景工程影像組負責拍攝,這一年間記錄病友縮影,有孩子天真的笑容,如罹患威廉氏症愛音樂的陳彥廷;也見證生命無常,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慧君,在影片完成前,不幸過世。
陳彥廷昨天和媽媽一同演奏鋼琴,罹患威廉氏症的他因罹病加上出生時腦部缺氧,雖發展遲緩,卻因音樂反轉一生,現在愛打爵士鼓。媽媽笑說,下個目標是全家一起看焰火。
彥廷從小表達能力微弱,早療過程曾被語言治療師放棄。一度絕望的媽媽意外發現彥廷對音樂有反應,原本因爲害怕噪音的他對聲音好奇,如今十五歲的他常用擁抱和笑容表達善意,一年前看到爵士鼓就逃跑,現在卻喜歡用力打鼓。
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慧君,雖然行動不便,疾病不曾困住她,不顧醫護反對與家人擔心,結婚成家當媽媽,但紀錄片完成前,不幸過世。 記者林澔一/攝影
來不及等到紀錄片發表的慧君不到卅公斤,全身僅剩左手指頭能出力操控輪椅,但雖然行動不便,疾病不曾困住她,不顧醫護反對與家人擔心,她決定結婚成家當媽媽,賭上一切完成一個女子對生命圓滿的所有想望。
懷孕過程考驗重重,但孕育新生命讓她忘記身體種種不適,連常發生的感冒和肺炎,在孕期中都沒發生。她最後成功產下一子,但罕病病友脆弱的生命,彷彿站在懸崖邊。年初慧君因感冒引發呼吸衰竭過世,留下年幼的兒子。雖然慧君卅七年的人生短暫,但她勇敢追尋幸福,在醫療及社會制度和家庭、病友團體的見證下,留下奇蹟般的故事。
完整專題《萬分之一在我家:6個罕病重生的故事》